【穆家駿的產品考古 | 盧斯達 on Patreon】
民建聯大隻佬穆家駿一戰成名,害慘了在外征戰的健兒,在民建聯主席要求出來「承擔責任」之後,穆在網上亦只承認「語氣有點過重,對此表示歉意」。其實就等於他們認為,這條鬥爭路線本質上沒問題,而他們自信站穩這條條鬥爭路線,再傷都不入肉。當中出了多少具體問題都好,「政治上沒有問題」即可。
很多人說香港充斥「忠誠廢物」,但恐怕任何例子都不是個別例子。選舉如果當成一個產業,說香港「選舉工業」發育不良,從業員好多甩皮甩骨,應該沒太多人有異議。在這裡從政的,多數不是社會上最頂尖人才,因為其他產業給予人才的回報高太多。最後剩下來從政的,多數不是太厲害的人。
香港政治工業不成熟的原因,自然是多方刻意栽培的結果,是民風獲得馴化的成果。這個「社會工程」自英國殖民香港之初已經開始。這裡主要是充當中國大陸的難民營,以及英國人的「商埠」。香港華人人口進入權力階層,也是後來的事,一開始基本上都是來自英倫的 Master。到了香港相當現代化、人口穩定下來的後麥里浩時代,華人當上總警司仍然是劃時代。
港督自然也是西人,而香港人擔任執行政策的官僚。這是整個社會習慣下來的,包括教育、文化和社會意識,都是培養和獎勵執行者。中大特別有人文關懷和社會批判性,因為香港社會的大婆是港大,政務官都從港大出來,獲選為權力的下游部份;中大不可能在這方面競爭,但同樣擁有夢想的人們,可以在「道德上」與之分庭抗禮。
香港有商業世家,但沒有政治世家,不過與其他地方一樣,新界鄉紳有實存的政治影響力,所以當時是第一批獲統戰的幸運兒。從政者是社會的縮影。以前的大老都有格調,但沒有中國人所說的「大格局」,可能是難民意識未斷,或者是香港本身在這方面的確土壤貧瘠。政務官至少都是能執行的人,而更加外圍的政治組織的從業員,可能是連執行都不太能的人……
patreon 全文:https://www.patreon.com/lewisdada